返回首页

如何才能教育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

来源:www.shimaoedu.com   时间:2022-07-05 18:05   点击:97  编辑:公羊彦   手机版

感谢邀请:

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完成了身体上的独立自主,之后所进行的学习成长活动就是完成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独立的过程。从身体独立成长为身心灵完全独立自主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最高追求,每个人都不愿意被管控、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下。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呢?

感知自然1、给予足够的行为示范

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就是从完全模仿逐步过度到能够独立自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教育活动得以伴随人类成长终身的关键就在于,人体的身心灵都是可塑的,这是人类组织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要是人类的身心灵是不可塑的。那么,教学活动就即无必要也没有任何意义,人生成长将变的完全不可捉摸。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指孩子的生性随基因遗传,更表明父母给予孩子何种引导,孩子就将向哪个方向成长。新生的孩子除了健康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牵挂,他们不会行走、不会讲话,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父母的帮助,并逐步模仿父母的行为,最终实现行为意识自主、自觉。也就是说父母给予孩子怎样的示范引导,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原始社会,人们能够给予孩子的行为示范是狩猎和采摘;工业革命前,人们大多子承父业,每个孩子能够接受到的教导活动多来自于家庭、家族或者隔壁邻居。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发展进步对社会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教育成为普世的社会性服务。因此,人群之间的成长差距也由此拉小了,人们在享有文化知识服务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引导孩子独立自主的前提就是给予孩子足够多的行为示范,让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见识”选择。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模仿“偶像”,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和终生行为导师,孩子一生中众多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习得的,比如饮食习惯、语言习惯、为人处事习惯......所以,为人父母就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行为示范,让他们模仿的行为都是高效、可靠、积极、正向的,代表社会先进行为习惯的发展方向。

学习示范2、自信“我能”是独立自主的关键

孩子成长路上最为普遍的特性就是期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也就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孩子的行为最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认可。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感知到“我能”,教导孩子成长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相信“我能”、形成成长自信。“我能”是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大的动力之源,相信“我能”的人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给予孩子成长自信。人生成长最大的动力源于“我能”,教导孩子需要给予孩子做基本的东西就是帮助孩子生成成长自信。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您也许早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孩子时常会问您“****看我完成了****,我棒不棒?”、“今天我在学校里获得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自信最基础的活动来源。所以,爱护孩子的老师多采用鼓励孩子、给予更多的成长奖励,比如给予游戏表现好的小朋友小贴画、给予爱讲话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经常组织校园运动会......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机会用自己的努力换取“荣誉”。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成长方向上的引导,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生活中也可以请孩子帮一些小忙,然后给予他们表扬,以此激励孩子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孩子建立成长自信打基础。

孩子成长路上会经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拥有成长自信、相信“我能”战胜它们。人类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学习了,没一点小进步都能使孩子受到“欢欣鼓舞”,能够得到鼓励的行为更是成为激励孩子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自信。所以,教导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优点,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就会是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前行。人生成长路是漫长的,成长中的每一刻都是重要的,成长行为中那些能够被他人肯定的行为,每个人都愿意继续保持。所以,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对成长充满信心,相信“我能”的好孩子会越来越好,而那些总被批评的孩子就真的成为了“坏孩子”。

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激励孩子自主完成成长任务,让他们感知“我能”给予他们成长自信是引导孩子最好的方式,比如引导孩子学习走路,最佳方式是牵引着让孩子跟着走,也就是借给他们必要的外力,而不是完全帮他们“代劳”。所以,生活中那些自立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是平日被给予更多独自练习机会的孩子。

我能自己做3、教导规则,而后练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缺乏生活经验,也就是对很多事物没有形成相对的认知概念,比如说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孩子拥有最旺盛的精力、无穷尽的探索求知欲望,这是他们成长进步的优势保障和最重要的资本。因此,在引导孩子成长进步过程中重心应放在规则与制度引导上,引导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规则、制度意识对孩子成长影响是一生的,比如学习习惯将伴随孩子成长的一生、归纳整理习惯亦将伴随孩子的整个生活过程......制度与规则是一切行为实践高效落地的保障。明确而坚定的行为规则教导,让孩子明确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成长方向的确定性是指引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灯塔”,成长路上最迷失的时刻就是前行方向不明确。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独立自主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拥有的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孩子将要面临的最早期的成长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一条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主、有担当的必经之路。

孩子们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有趣而迷人的地方,当大人们妨碍他们探索世界时,一些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能,并对自己的无能产生一种内疚感;而另外一些孩子则会放弃,并让他们焦虑的父母过度保护他们,使他们体验不到成长所需要的挫折或伤害。

一、父母培养孩子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误区:

孩子在两岁到六岁之间是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时期。然而,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存在一些误区,导致错过培养孩子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时期。

误区一:

孩子太小,不一定会做,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一般情况下,妈妈们总觉得自己孩子小,独立去做一件事会应付不来,其实她们真是小瞧了孩子的潜力。

父母们会用这样的话来压制这些想要帮忙的孩子:不,你还太小。等你长大了再说。大人做这些事情通常会更容易,但是,拒绝孩子学习和练习新技能的机会可能会为内疚埋下隐患,而不是为独立自主播下种子。

误区二:

日常琐事不需要孩子做。很多家庭有爷爷奶奶或者保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家务活就更不用孩子参与了。其实这些日常琐事并不是需要孩子的帮忙,而是孩子需要做“小事”的锻炼机会。

孩子需要通过做事发展出“我能做”的感觉。他们想尝试每一件事情:拖地、洗碗、做饭、玩泥巴、在花园里挖坑。然而,这些“天赐”的机会被剥夺了。

二、缺乏独立自主性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长大时,父母可能很奇怪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就是不做任何事情。如果孩子没有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他们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1.缺乏自信:孩子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把事情做好。

2.没有主见:孩子遇事总是拿不定主意。

3.缺乏探索精神: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情缺乏好奇心。

4.容易退缩:孩子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

5.自我评价低:孩子常因为犯错而觉得自己比较蠢笨。

6.不会主动做自己该做的事:孩子常忘记自己该做的事情,或者总是拖拉。

7.抗挫折能力低:孩子遇到挫折就很难从受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三、父母不应当做的行为:

1.操纵

很多家长习惯什么事情直接替孩子做主,仿佛孩子是一个没有自主意志的机器。家长的控制欲让孩子习惯在家长的照顾下生活、学习。

这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一个没有主见,在家长包办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少主观判断,没有主见。

2.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凡事代替孩子做,让孩子习惯被“伺候”的感觉,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去做,而是家长们不给孩子机会。

3.放纵。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什么都随孩子去。这样的孩子很多时候会自己去做事,但是很少有正确的标准,对事情的度把握不好。

4.打击。有的家长会在平时的言语中有意无意的打击孩子,这会使孩子的主动性发展受挫。

这样的孩子没有培养“我能做”的心态,而是通过一种“我不能”的心态来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不能”走到汽车前,他“不能”自己穿袜子,他“不能”捡起自己的玩具,他制造出需要父母替他做事的假象。

四、父母应当做的行为: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时,我们培养的是孩子的健康的主动意识,而不是允许他将头脑里冒出的每一个念头都付诸行动。

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设定一些安全的界限和限制,使他能在此之内探索、试验,并学会培养他对自己才干和能力的信念。因此,父母应当花时间来训练孩子。

1.学会放手。父母需要有勇气让孩子自己尝试,不要过度担心孩子会受伤,也不要怕麻烦。

2.启发式提问。孩子做事之前,父母需要询问孩子:“你知道要怎么做吗?”“第一步该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3.说出明确的期望。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要做什么,父母需要给孩子明确的指令,比如:“把地上的玩具汽车捡起来”“把杯子放到桌子上”。

4.提供有限制的选择。当父母需要约束孩子的行为时,最好让孩子做选择题。比如:“你是想自己关掉电视机还是我帮你关掉?”

5.鼓励孩子。当孩子勇于尝试时,不管孩子做得如何,都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

6.从错误中学习。当孩子做得不恰当时,父母需要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下次做得更好,而不是告诉孩子再也不要尝试了。

7.建立日常惯例。很多日常小事如吃饭、睡觉等,父母都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日常惯例,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每一件小事上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时间久了,孩子自己就能做得很好了。

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是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它需要父母无限的爱和科学的方法。

知会育儿欢迎您留言和讨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