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艺术文本的三个层次问题

来源:www.shimaoedu.com   时间:2023-08-03 05:05   点击:5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艺术文本的三个层次问题

1.陌生化:“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2.视野期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3.视野融合:视野融合”是一个解释学的概念.系指文本世界(或称之为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视域)间的融合。

二、《从____中学习____》作文600字

从迷惘中学习坚强——从《飘》中学习坚强 修改版

阅读:94 20:39

标签:杂谈

从迷惘中学习坚强

我始终相信(始终用得好!立场坚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生活中的知识更值得学习,不是吗?(“没有知识活不好,没有常识活不了。”这是当年我恩师的名言。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如果一个人,他的知识仅来自于书本,他永远也成长不了。(所谓两脚书橱,所谓书呆子,便是如此。这样的人,成长是可以成长的,但容易局限于一隅,容易短视、浅视)因为,他不懂得生活,也不懂得生活的含义……

我一直都喜欢(大白话,而且不准确)弹钢琴,但没有人能明白钢琴十级荣誉后的伤痛与苦累。弹钢琴锻炼的不仅是手指,还是毅力。手指的疼痛锻炼的不仅是毅力,还是对这件事的态度。(什么态度,写清楚!)想想看,一双柔弱的小手拼命的张开、合拢、跳跃……弹着弹着你就可能会厌烦,而左手对于习惯用右手的人来说,一直都是一件苦差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我的信心也开始了崩溃。(信心崩溃,搭配不当。“精神崩溃”,“信心丧失”才可以。)(弹钢琴的感受、动作、困难描述准确而深刻)

刚开始,我闹过小脾气,想用自己的行动来阻止爸爸妈妈让我弹钢琴,反正他们也没有音乐细胞。爸爸妈妈不同意,他们说:“小汪啊,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你的态度,你不够坚强。如果坚持下去了,你岂不是能在无聊生活的同时多一个有趣的兴趣爱好……”(循循善诱式父母)我那时候似乎懂了,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又似乎没懂,直到今天,读了《飘》这本书才知道,坚强两个字的含义。

《飘》这本书中,坚强两个字的含义有很多。(尽量避免重复)有为爱而坚持,为了自己的家而坚持,为了自己而坚持……但始终女主人公斯嘉丽不管遇上什么事,都会说上一句话:“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明天会更好。”(若能举出书中具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不过,若是在考场上,时间很紧急的情况下,摆出抽象凝练的观点可以避免出错,巧妙避过雷区。总之,根据情况自己定夺。)

也许真是如此吧,每个人说自己懂的人,也许会不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懂”都不必深究。)但要记住这句话:我们学会的不是会使自己耍小脾气,而是学会在苦难中微笑,在悲剧中喜剧,(尽管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使语言陌生化,以达到审美高度,但“悲剧中喜剧”用在这里还是不恰当)在迷惘中坚强。(结尾点题)。

三、什么是书衣?

装帧界的人把书的装扮称之为“书衣”。

书之有了“书衣”,犹如我们的先人由赤裸而穿上了树皮遮盖一样,是一大进步和飞跃。回首“书衣”发展的历史,就曾经历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以及线装、精装、平装、工艺装等等变革。变来变去,无非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适应阅读群体的审美要求所致。尤其这几年,国内出版界普遍注重了书籍的装帧打扮,书变得漂亮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书衣”又极易与“书脸”混淆。有人以为只要把书装扮漂亮,就可一俊遮百丑。但这些年,名曰“宝贝”、形式漂亮的书籍实则并不漂亮的事例还少吗?

其实,“书衣”可以是“书脸”,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书脸”。说它可以是“书脸”,是说“书衣”本来就是指书籍的外观,而“书脸”从某种程度讲,也是反映书的外在客观形象;说它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书脸”,是说“书脸”其实是要求书的外观与内在的统一,而不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固然,更准确地讲,“书脸”比“书衣”内涵更丰富,也更重要,更本质。它一是要表现书籍内容的精粹性,经典性;二是要追求书籍形态的综合性卓越表现。因此,“书脸”的背后,往往反映出一个出版社的高下和优劣,是对一个出版社整体出版物的一种价值和道德的判断。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比喻,那就是:“书脸”是船,“书衣”是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