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孩子为什么会讨厌妈妈——《我讨厌妈妈》绘本

来源:www.shimaoedu.com   时间:2022-01-08 12:18   点击:140  编辑:终旭   手机版

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我讨厌妈妈》,我没有伸手去拿,但记住了这个名字。到第几次才决心买下来,我已经记不得了,感觉总有一些小小的阻力,不允许自己接受这本书。看看这个书名吧,谁敢真的把这句话对自己妈妈说一遍:“妈妈,我讨厌你”?!可是,有没有人勇于承认,在心里的某个地方,的确有几次发生过一个让人害怕的想法:“妈妈,有时候我真的不喜欢你”?!
故事里的小兔子,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早餐桌旁,桌上只有几块饼干,妈妈呢,却还在床上睡懒觉。小兔子肚子空空,又满腹辛酸——他想起来好多事情,都能证明妈妈不是一个好妈妈:“比如今天,妈妈睡懒觉,我没有早饭吃,也不能出去玩,只好无聊地等半天;妈妈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老晚,害得我连动画片也没看上;妈妈不许我慢吞吞,可她有时候也很慢啊,而且说生气就生气,好让人害怕啊;……唉,我讨厌妈妈!”
如果妈妈听到了小兔子的抱怨,肯定不免要为自己辩解一番:“妈妈天天早起,难得可以睡懒觉;我上班好辛苦,晚上看电视可以放松;我哪里会慢吞吞,那不是和隔壁阿姨在聊天吗?——你越长越大,非但不更加懂事,居然还讨厌起妈妈来,太不应该啦!”
其实,小兔子对妈妈有意见的原因恰好是因为他长大了,他已经发展出足够多的心智来观察和审视妈妈的行为,并且开始依据他的标准——“平等”,来判断周围人的行为是否合理。
在更小的孩子身上,我们注意到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应该尊敬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他们认为服从成人的命令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就是坏孩子。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并认为这些规则或要求是不能更改的,谁也不能违反的,若是违反了,就是犯了极大的错误。举例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告状”,遇事要找父母和老师评理,这正是他们服从权威的表现。
可小兔子的想法已经完全超越了“服从”,不再把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了,也不把规则看作是不可改变的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行为的准则,只是用来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的。在规则面前,父母和孩子是一种“可逆关系”,你要求我遵守,你也得遵守。不可避免地,他们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对他们的命令,也不再满足于单纯对规则的遵守,而是要求面对规则时的彼此“平等”。
孩子正在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从最初的“服从的公正”,到现在小兔子要求的“平等的公正”,最后上升至“公道的公正”,也就是在进行是非判断时,最终学会从关心人和同情心出发去作判断,达到真正的平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公正感往往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而获得的;皮亚杰也说过,成人的榜样对孩子的公正感可能会有影响。趁小兔子气鼓鼓地离家出走的当口,兔妈妈要好好地想一想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